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推动元宇宙等领域产业发展,湖南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推动元宇宙等领域产业发展,湖南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通望科技 2023-10-20 79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物质技术基础,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现就加快建设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激活创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基础保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攻方向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改造提升4大传统产业,巩固延伸4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4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4大未来产业,构建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现代石化。推进石油化工“油头化尾”发展,推动乙烯等基础原料突破发展,加快壮大高端化、差异化特色产业链。大力研发特色盐基和氟化工新材料,加快盐氟化工规模发展。巩固发展精细化工,扩大涂料、电池化学材料、化学复合材料等产业优势,促进橡胶塑料制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电子级化学品,提高农药、日化产业竞争力。

2.绿色矿业。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加大特色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统筹发挥特色常规金属、稀贵金属和合金等领域资源技术优势,运用世界一流绿色工艺技术,加快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瞄准高端机械、新能源、船舶、高铁、先进磨具等领域需求,着力开发差异化精品钢材。大力发展部件化建材、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高纯石墨石英、气凝胶等新型建材,加快促进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化。

3.食品加工。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农副食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比重。积极发展绿色安全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乳制品等食品制造业,提高调味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湘酒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功能性饮品和精制茶加工,培育千亿酒饮茶产业。

4.轻工纺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轻工,巩固烟草产业,推动烟花爆竹产业安全环保发展,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制鞋皮革、五金家具、工艺美术品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提升棉纺织、麻纺织、家用和产业用纺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湖湘品牌服装和地方特色民族服饰。

(二)巩固延伸优势产业

1.工程机械。着力开发智能化、新能源化和高可靠性工程机械产品,积极发展特种工程机械,加快高端变速箱、大扭矩减速器、大功率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大力发展再制造,推动主导优势产品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发展特色农机装备,做强做优水稻抛秧机、中小型及再生稻联合收割机、粮食加工机械等特色产品,加快补齐林果采收、畜禽水产养殖加工机械短板。

2.轨道交通装备。加快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磁悬浮列车等产品规模化发展,全力争取新型自主可控高铁列车全产业链布局。大力研发轻量化高效节能传动、智能维修维护、智能列车控制技术,提高高速齿轮箱、轴承、大功率半导体等基础零部件自主保障水平。

3.现代农业。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完善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0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南繁育种基地等10大良种繁育基地,推动优势领域良种创新和产业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双季稻产能,因地制宜发展旱杂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做好种植养殖“土特产”文章,进一步壮大粮食、畜禽、蔬菜千亿产业,新培育油料、茶叶等7个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4.文化旅游。做强长视频内容核心业务,做大湘版图书品牌集群,大力拓展文化投资、电影等新板块,推进IP全版权运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培育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积极培育演艺娱乐品牌,促进演艺娱乐业提质升级。建设全国领先的音视频产业集群,发展数字人、视频AI等先进音视频制作生产线,推动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打造马栏山“中国V谷”。推动文旅融合,挖掘独特文旅资源,提升奇秀山水、经典红色、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名片质效。发展体育、工业、家庭旅居等特色旅游,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服务升级,拓展会展经济、假日经济、网红经济、夜经济等新空间。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数字产业。深化“两芯一生态”体系建设和推广,加快发展自主可控计算机及外设产品,提升软件自主研发水平。扩大先进算力规模,积极拓展大数据服务。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专用材料,突破先进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技术,推进碳化硅、氮化镓等半导体和国产集成电路成套装备产业化。积极突破柔性显示、量子点等先进显示技术,推动高世代基板玻璃、超高清显示面板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通信终端、数字媒体设备、先进机器人、中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消费设备、智能家电等产业。

2.新能源。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燃油车电动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先进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充电设备配套发展,积极布局氢能汽车。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推进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高性能特种电缆、智能配电、计量系统和智能用电终端等电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及兆瓦级叶片等零部件、成套光伏组件生产装备、高转化效率光伏产品,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发电装备生产基地。发展高能效节能设备和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等高效节能技术。规模布局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加快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产业化。推动氢能核能关键材料及部件规模化生产,加快制氢、储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发展,有序促进核燃料加工、核能装备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化。

3.大健康。提高中药材绿色种植规模和水平,打造“湘九味”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积极促进湘赣粤港澳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创新药、罕见病药、短缺药、重大传染病特效药、疫苗等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发重大疾病治疗首仿药和生物类似药,鼓励推广新型高端制剂技术、酶催化等化学药先进技术及生产装备。加快大型医学诊断设备、先进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新型植入介入产品、应急医疗设备等领域创新突破。积极发展健康食品用品,开发婴幼儿、老年和特定人群功能性食品及保健食品,拓展健身器材、智能康养设备制造。发展医养康养融合新模式,壮大养老服务业,加快推广医养结合、体医融合、社区居家养老。

4.空天海洋产业。大力发展通航整机、无人机、中小航空发动机、起降系统和辅助动力系统。加快发展北斗芯片、算法、终端集成和平台运营服务,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红利,优化综合安全保障体系,拓展多样化通航服务。积极发展商业航天,加快扩大特色商用卫星制造和组网规模,参与国家综合PNT体系、卫星互联网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先进船舶关键系统、海洋机器人、海洋作业平台等装备研发,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产业化。深化央地战略合作,全力推动新型飞行器及发动机整机布局。

(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1.人工智能。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类脑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着力推进大模型基础架构、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同向发力,积极培育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布局开发高性能智能芯片、感知器件,努力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技术突破。鼓励建设安全合规的高质量中文语料库,有序推进工业数据集建设。跟踪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强化行业应用算法模型研发,推动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元宇宙、大健康、文化创意、网络安全等领域产业化发展。

2.生命工程。重点攻克工业菌种创新迭代、药物生物合成等前沿技术,加快发展生物制造。着力推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编辑、细胞免疫等疗法研发,不断突破新型生物药物。促进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推动人工生物设计、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领域创新。

3.量子科技。突破量子时间测量、量子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步推进产业化应用。开展量子编程、量子密码学、量子机器学习、量子感知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部分研究成果向实用化、工程化发展。

4.前沿材料。围绕新型生物材料、纳米催化剂、新型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效储能材料等石化化工前沿材料和液态金属、金属纳米材料、非金属低维材料、超导材料、超材料等金属非金属前沿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深海空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实施路径

坚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实施八大行动,优化产业生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科技创新攻坚行动。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加快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努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共享。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强化创新平台成果导向,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联盟,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强未来产业基础与应用研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投入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完善科技要素市场和中试、验证平台,组织开展自主化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省内转移转化。

(二)产业集群提质行动。抓好现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比较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促进产业高效集聚发展。实施产业项目支撑工程,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服务推动本土优势企业扩能升级,稳步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加强央企对接服务,以项目为载体,大力争取央企入湘发展。加强跨省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三)数实融合升级行动。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实施“智赋万企”行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强标准引领和专业服务,分行业领域推广智能制造。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湖南“种业硅谷”,加快设计育种发展,扩大精准饲喂系统、农业机器人、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等智能装备应用,积极发展农业工厂、智慧农场。

(四)基础设施提效行动。构建坚强能源网络,优化煤电支撑,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强外电入湘通道建设,健全新型储能体系,完善汽车充电充氢设施,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深入推进“气化湖南工程”,完善油品输送网络,推动长输管网同网同价。提升综合交通效能,完善“三纵五横四网多点”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打造长沙机场区域特色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健全综合交通微循环体系。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和物流园。畅通高速信息通道,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区块链超级节点等布局,打造全国先进绿色算力枢纽。构建安全水网,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和防洪枢纽建设,高水平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粮食化肥、应急物资、油气煤炭等重要物资及产能储备体系,加强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畅通储备物资供应网。

(五)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重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行河湖厂网一体化维护运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工业炉窑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六)企业品牌培育行动。加快龙头链主企业培育,支持优势企业扩能升级和“走出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省内企业供应链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尊重和弘扬企业家首创精神,持续加强企业权益保护。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推广品牌管理体系标准,推动品牌评价市场化,讲好湖湘品牌故事,构建高质量品牌体系。

(七)产业大军锻造行动。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优化高等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保障企业高技能人才供给。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百万高校师生创业就业、以乡情为纽带的千万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充实产业发展有生力量。

(八)改革开放赋能行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争取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和权益分配、科技创新金融等改革,激活创新动能。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薪酬制度和招商开发建设运营机制,分期分批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推进园区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实现中非经贸博览会市场化运作,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能级提升,畅通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高营商便利指数,扩大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海外矿业合作开发,支持重要资源、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进口。突出产业生态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延链,吸引湘商回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统筹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协调机制,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重大产业政策出台会审和动态评估,着力提高产业政策协同性。

(二)完善政策服务。省级层面设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壮大省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分设各重点产业专享子基金。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担保补贴等政策,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产业保险。创新产业项目供地方式,优化园区调区扩区。加强企业用能用水保障,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环境容量、能耗指标需求。加强市场推广服务,扩大新能源汽车、文旅、健康等新型消费,继续办好计算机、通航、北斗等领域高端专业展会。完善重大产业布局,制定全省产业布局方案,突出特色错位、主配协同发展,促进市州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

(三)优化发展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务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四)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计指标及其监测评价体系,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市州和省直部门单位绩效考核。各市州各部门单位要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

原文来自https://www.93913.com/93631.html

感谢朋友们一路的支持和提出的宝贵建议

服务热线

13357700300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