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博再添 “科技引擎”:数字孪生博物馆、“初光”大模型等亮相,AI赋能让文物“活”出新生机
8月25日,2025年上海市文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接交流会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序厅盛大举办。此次交流会意义非凡,众多文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会上正式发布,相关签约仪式也顺利举行。多家科技企业更是在会上分享了文博智能化研发成果与产品,全方位展示了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下,AI与文博深度融合所结出的创新硕果。
事实上,上海在文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方面起步较早,始终走在探索的前沿。早在2018年,上海博物馆便建成了全国首个全面基于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后续的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2021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线本市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数字治理的能级。近年来,诸如“风起洛阳”沉浸式体验、“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深度沉浸探索”以及“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全国首个LBEVR红色文化沉浸展等一系列标杆项目不断涌现。这些项目借助AI技术,成功实现了文物数字孪生与跨时空叙事,让中华文明在算法的赋能下重焕生机,同时也为城市消费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上海正全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步伐。聚焦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鉴定、场馆导览、沉浸式展览等重点方面,积极推动打造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努力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路径,致力于塑造新型文化体验方式,让文博场馆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新引擎,让AI成为讲述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的得力“超级翻译官”。
在本次对接会上,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集中亮相。上海博物馆与百视通达成合作,携手打造数字孪生博物馆。该项目融合AIGC、超高清等先进技术,依托丰富的文博数据集,旨在以更为生动的展现形式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打破时空限制,让珍贵的文物走进千家万户。中共一大纪念馆也在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人工智能赋能工作,规划开发“初光”大模型。同时,与中国电信签约共同开发“数字一大”——红色文创与传播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子系统项目,力求通过科技创新,让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得以传承与传播。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同样积极作为,携手四家科创企业,将在空间扫描、敏捷式采集建模、数字版权保护与智能导览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构建起“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复制”的全链条模式,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上海文物商店)与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上海文物商店)收藏保管的文物,探索可移动文物语料库建设,为文物研究与保护开拓新的方向。
原文来自:https://www.93913.com/113983.html